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的农村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探究

 

2016 年6 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提出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法治教育定位不够准确;法治教育方法有待创新;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网络仍未形成;师资、教育资源的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法治意识的提高对法治社会的全面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农村(含镇)人口占比为69.71%,而2016 年1 月1 日至2017 年12月31 日,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比82.06%。[1]表明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形势相对严峻,需重视农村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

一 农村学校法治教育

(一) 重视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与传统的品德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必须被信仰和追求。尤其未成年人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让未成年学生准确定位法律的重要程度和必要程度。2017年,教育部应《大纲》的规定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始设置固定的学习课时,这是法治的重要性体现。农村中小学校也应按照《大纲》要求,设置单独的法治课程,不再将法治教育依附于德育。[2]

(二) 培养法治精神

法治不只是一套原则和规范,法律和法治是治国方针和解决各类纠纷的机制,有效地保护着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也规定了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其蕴含了公平意识、权力意识、责任意识和程序意识等法治精神。有目的地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对于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例如,在日本,一个人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对法治精神的启蒙。例如吃饭时会让年长一点的小孩帮助老师去为年幼孩子分发食物,养成相互关心的义务观。[3]日常教育中将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细节中,可以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法治素养。

(三) 创新教育方法

学校法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避免 “运动式”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4]法治的基础在于社会生活本身,真实的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和环节之中,法治教育就是要让法治真正被接纳、被理解、被正确运用。法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式教学方法,加深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程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可以尝试案例剖析、自创情景剧、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总之,农村学校应根据学生及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 加强农村教师法治教育素养

农村学校需要有情怀、有责任心、有能力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法治观念及素养是一个学校成功推行法治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法治态度、法律知识、法治教育的方法则直接关系到学校法治教育的水平。[5]

(一) 国家培训计划

教育部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培计划之中,并提出要通过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确保全体教师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法治培训,同时应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对政策的积极推进和落实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升法律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建立教师法治学习平台

相关部门应当有效利用当前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建立教师法治学习平台,适时将法治学习资料上传至平台,学习资料可以是法律的国内外发展史、法治精神提炼、宪法及其他法律的深层解析、现实案例剖析、成功教学方法及教学素材分享等。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不断丰富自身的法治素养,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教学经验,不断精进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效果。

(三)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自身的法律和法治知识,持续改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体法治素养的提升,从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应当围绕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判断和深思,采用调查、观察、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解决自身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增进对法治教学的认识,扩展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从而有效促进和指导学生法治学习,也可以不断的归纳总结,进行法治教育方面的行动研究,发挥教师教育研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