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礼”教思想到大学生知“礼”教育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知“礼”、守“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书识礼”“知书达理”“通情达理”等成语的广泛流传,反映出中国底蕴深厚的“礼教”文化。西周时期,“礼”为国家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安邦治国之本,主导着社会文化趋向。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诗经·鄘风·相鼠》载:“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记·曲礼》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礼运》篇载:“夫礼,必本于太一。”《管子·牧民》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而“礼”为“四维”之首,篇中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荀子·富国》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可见,“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集体、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就已经大量谈及“礼”,用“礼”修身、教育、治国,这些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值得参考与借鉴。
一、知“礼”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生活在周礼文化传统深厚的鲁国,“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陈容”(《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天下有道”,“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认为“礼”是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从政后,孔子更是把“礼”作为匡正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子贡认为孔子是“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庸》讲:“礼者,理也。”在培养弟子理想人格的方法上,在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实践中,可发现知“礼”是孔子的修身之道、相处之道、为政之要,其实质是为了达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礼记·祭义》)的教育效果。在《论语》中,孔子有很多关于“礼”的论述。
(一)“礼”涉及范围广
“礼”在《论语》中广泛涉及政治、生活等方面,孔子强调人的举动应当合乎“礼”。如:
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
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子曰:“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可见,“礼”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涉及到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影响到孔子及其子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意志培养,甚至思维方式。
(二)“礼”是君子的必备道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知“礼”、行“礼”,更要复“礼”。如:
子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
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先进》)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毅渊》)
孔子认为“礼”是君子必备的道德素养,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如:
子曰:“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论语·季氏》)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